觉得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写得有点虚伪,是不是我心态不好?

2023-06-12 14:18:45

对于这个问题,我的看法是这样的:


【资料图】

我成长这三十多年,见过不少类似宋濂这样的有些成就的人。这其中,不少人的出身都比较一般,也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奋斗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因此,在吃饭聊天的人,这些人也往往会拿自己从小到大的求学和工作历程来作为谈资。

一般来说,这些人谈起自己当年的困苦时,重要的并不是介绍自己当年如何不容易,而是想借着这些话说什么。在我接触的这些人里,他们介绍完了之后自己的少年人生之后,大概会说两类话:

第一,是说“我当年那么贫苦都挺过来了,你们年轻人的条件比我们好得多,要努力珍惜,好好学习呀”。

第二,是说“我吃了那么多苦才有今天。你们年轻人如今为什么做什么都做不好?是因为你们的生活太好了,吃不了苦呀。”

很显然,宋濂是第一种。

在我接触到的人里,有第一种想法的人,往往并非是嘴上说说。如果你真的表现出热爱学习,他们也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给你提供帮助。

尤其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,那还是2000年初。那个时代,很多的大学老师都是普通的农村、县城的孩子一路读研读博留下来的。90年代,大学录取率并不高,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比今天的难度要高得多。正因为如此,对于愿意学习的人,他们也非常乐于提供自己的帮助。

如今,我也从本科读到了博士。虽然从小到大我的生活不至于像农村的同学一样窘迫,但与身边的很多同学以及如今的人也不能比。比如说,我上大学的时候,有段时间曾经想学法语,但当时一个学期的费用需要几千块钱,这对于当时我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开支,后来想了想还是放弃了。再后来,还有其他的一些学习方面的计划,也都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暂时放弃。

所以,之前我在一个问题的回答下说,尽管如今的学生经常说很羡慕十几年前的所谓“时代红利”,但如果让我来选的话,能有一次重新投胎的机会,那么我宁可在现在上大学。且不用说若我想重新学法语,网上有那么多的免费课程可以学习,就算是还需要掏钱,经济压力也比之前小得多了。更不用说还有很多学习工具,能让我学习的效率提升数倍。

这就是我羡慕如今的大学生的地方。也因为如此,看到很多人无法好好的利用这些东西,也会感到惋惜。

当然,有些人会说,如今的大环境如何如何不好,学习也没什么用。当下的大环境如何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定义,是否“不好”可以不做讨论,但即便大环境不好,又能如何呢?如果你有改变大环境的能力,那就想尽办法来改变这个大环境,如果没有,那就把自己改变的好一点——不管是在学习成绩还是工作能力上。

这样,即便有一天你想离开中国,有个好的绩点和好的学历也是个更好的靠山吧?

比之宋濂这种能影响一朝历史的大人物,我自然是无足轻重的。但有一点,我们倒是有点像:

同舍生皆被绮绣,戴朱缨宝饰之帽,腰白玉之环,左佩刀,右备容臭,烨然若神人;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。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

我之前提到过,因为各种机缘,我上大学以及后来的工作中,见过一些官二代、富二代,业与他们有过交往。若只说穿着、饮食等方面,我与他们的差距肯定很大,但是自始至终,对于他们我却既没有“慕艳”,也没有感到过自卑。

因为在我看来,这些穿着、饮食方面的东西,是家庭背景所决定的,这玩意儿考验的是投胎能力,羡慕也没用。而如果不看这些外在的东西,那么天地再大也大不过一个“理”字。在“理”的面前,我与他们本就是平等的,甚至他们可能还不如我,那我也完全也没必要自卑。

我当年是在西安上的大学。这地方有个特点,就是古迹是真特么多。我上学的时候,很多古迹都没开发,那是货真价实的真古迹。闲来无事的时候,我也会去这些地方看看。现在的大明宫遗址公园,当时还是一片荒地,我曾多次站在麟德殿荒废的柱础的底座间望远。而现在的天坛圜丘公园,在当时就是我们学校老校区里一个被锁住的地方,几乎没什么人直到。我也是有一次偷偷地翻墙进去的圜丘并登上了圜丘的顶,那时圜丘上已经是荒草遍地。

按照历史的记载,隋文帝、唐太宗、唐玄宗等等这些在历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,都曾经跟我站在过同一位置。他们在这里祭祀上天,向祖宗汇报自己的功业。但如今,这里却已经成了这副模样。恰如李白所说“功名富贵若长在,汉水亦应西北流”。王侯之贵,也不过如此,何况是普通的二代们。面对他们而自卑,就更没必要了。

觉得宋濂虚伪的人,可能是觉得宋濂是在“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”,但如开头所说,真正想要“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”的人,是不会把大部分的篇幅放在勉励后生学习上的。这种经历和感受,一定是要到了年龄之后才会慢慢有的,而这种话在很多年轻人看来,又容易被误解是中老年人的唠叨。

但无论看到的人怎么想,还是希望如今的学生们能好好利用当下的资源。条件好的,不要辜负好的学习环境;条件差的,也不要自卑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把事情做好,结果总归不会太差。

关闭